陶瓷注液泵是一种采用高性能陶瓷材料制造的泵类设备,主要用于精确输送各种液体介质。
那么,大家知道如何延长陶瓷注液泵的使用寿命吗?
一、介质预处理:避免杂质磨损陶瓷核心部件
陶瓷柱塞、阀座等核心部件虽硬度高(如氧化锆陶瓷硬度达 HRA88 以上),但细小杂质(如金属碎屑、颗粒、纤维)会造成 “研磨式磨损”,直接缩短密封精度和寿命。需重点做好:
强制过滤介质
在泵的进液口前安装与介质匹配的精密过滤器(如输送电解液时用 5-10μm 滤芯,输送药膏时用 20-50μm 滤网),且定期(如每周)检查滤芯堵塞情况,及时更换,避免因过滤失效导致杂质进入泵腔。
控制介质粘度与腐蚀性
严禁输送超过泵额定粘度的介质(如部分陶瓷泵额定粘度≤500cP),高粘度介质会增加柱塞往复阻力,导致电机过载、陶瓷部件应力开裂;若需输送,需提前加热降粘(需在介质耐受温度内)。
虽陶瓷耐腐,但需确认介质与泵体其他部件(如密封圈、管路)的兼容性(如强氧化性介质需搭配氟橡胶密封圈),避免非陶瓷部件腐蚀后产生碎屑污染泵腔。
二、规范操作:避免瞬时冲击与过载
陶瓷部件抗冲击性较弱(脆性材料特性),不当操作易导致柱塞断裂、阀座崩裂,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:
启停时 “低负荷过渡”
启动前:先手动盘动泵轴(若有手动功能),确认无卡滞;开机后先以50% 额定转速 / 压力运行 5-10 分钟,待泵腔内空气排尽、部件充分润滑(陶瓷自润滑需介质参与)后,再逐步提升至工作参数。
停机前:先降低转速 / 压力至空载状态,关闭进液阀,排空泵腔内残留介质(尤其是易结晶介质,如某些医药试剂),避免结晶物凝固后卡住柱塞。
避免 “干运行” 与 “超压超流量”
严禁在无介质状态下启动泵(陶瓷自密封依赖介质润滑,干磨会瞬间破坏密封面,导致泄漏),开机前需确认进液管路充满介质、无气泡。
严格控制工作参数在额定范围内(如压力≤0.8MPa、转速≤1200rpm),超压会导致陶瓷柱塞与阀座过度挤压,造成不可逆的密封变形;超流量会增加电机负载,间接影响陶瓷部件的使用寿命。
三、环境控制:减少外部因素对设备的影响
恶劣的工作环境会加速设备老化,需控制以下 2 个关键条件:
温度与湿度
工作环境温度需控制在0-40℃(参考多数陶瓷泵的额定环境温度),避免高温导致电机绝缘层老化、低温导致介质粘度骤升;若环境温度过高,需加装散热风扇或水冷装置。
相对湿度<80%,潮湿环境易导致电机受潮短路、金属部件生锈(如泵体外壳、接头),可在设备周围放置除湿机或防潮剂。
避免机械冲击与粉尘
陶瓷泵需安装在平稳、无振动的基座上(如加装减震垫),避免周边设备振动传递至泵体,导致陶瓷部件松动、密封失效。
若应用场景粉尘较多(如某些化工车间),需为泵体加装防尘罩,定期清理表面粉尘,防止粉尘进入电机或传动机构。
四、备件管理:选用原厂 / 匹配的优质备件
更换备件时若选用劣质或不匹配的产品,会直接破坏陶瓷泵的精密配合,需注意:
核心陶瓷部件:先选用原厂备件(如氧化锆陶瓷柱塞需与原厂阀座配对,公差需控制在 0.001-0.003mm),避免非原厂件因尺寸偏差导致密封不良、过度磨损。
辅助部件:密封圈需按介质特性选择(如输送食品用食品级硅胶圈,输送强酸用氟橡胶圈),电机轴承需选用高精度轴承(如 P5 级),避免因备件质量问题引发连锁故障。
五、人员培训:确保操作与维护的专业性
误操作是导致陶瓷泵寿命缩短的重要原因,需对操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:
操作培训:明确 “开机前检查项(介质、压力、管路)”“运行中监控项(噪音、泄漏、参数波动)”“停机后处理项(排空、清洁)”,禁止违规操作(如强行调节冲程、带压拆卸管路)。
故障识别:教会人员识别异常信号(如泵体异响可能是柱塞卡滞,泄漏可能是密封圈老化),发现问题后及时停机,避免小故障扩大为不可逆损伤(如卡滞继续运行会导致陶瓷柱塞断裂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