氧化铝陶瓷凭借 “硬、耐、稳” 的特性,成为现代工业中替代金属、塑料的关键材料,随着工艺进步,其在精密制造、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还在持续拓展。
氧化铝陶瓷的生产工艺需经过原料处理、成型、烧结等核心环节,不同工艺适用于不同形状、尺寸和性能要求的产品。
一、原料制备工艺
原料纯度和粒度直接影响最终产品性能,是生产的基础环节:
粉末制备
通常采用氧化铝粉末(纯度根据产品需求选择,如 95% 氧化铝陶瓷需纯度≥95% 的粉末),粒度多为微米级(1~5μm),超细粉末(纳米级)可提高烧结后致密度,但成本较高。
粉末需经过球磨(用氧化铝球或氧化锆球研磨)、混合(加入粘结剂、分散剂等助剂),制成均匀的浆料或粉体,确保后续成型均匀。
造粒
对于干压成型等工艺,需将粉末制成颗粒(粒径 0.1~1mm),通过喷雾干燥法实现:浆料经雾化后在热风中干燥,形成流动性好的球形颗粒,便于模具填充。
二、成型工艺(核心环节,决定产品形状)
根据产品复杂度、尺寸精度和批量需求,选择不同成型方法:
1. 干压成型
原理:将造粒后的粉体装入模具,通过压力机施加轴向压力(10~50MPa),压制成坯体(生坯)。
特点:
优势:工艺简单、效率高、成本低,适合批量生产。
局限:仅适用于简单形状(如圆片、圆柱、方块),且坯体密度不均匀(中心与边缘密度差异大),尺寸不宜过大(大型产品易开裂)。
应用:垫片、小型轴承、研磨球等。
2. 等静压成型
原理:将粉体装入弹性模具(如橡胶模),放入高压容器,通过液体介质(油或水)施加均匀的各向同性压力(50~300MPa),使粉体致密成型。
特点:
优势:坯体密度均匀(无方向性),可成型较大尺寸或复杂形状(如长棒、异形件),强度高于干压成型坯体。
局限:设备成本高,生产周期较长(装模、加压、脱模步骤多)。
应用:大型耐磨衬板、长条形热电偶保护管。
3. 注浆成型
原理:将陶瓷浆料(水分含量 30%~50%)注入石膏模具,模具吸附浆料中的水分,使浆料在模具内壁形成坯体,干燥后脱模。
分类:
实心注浆:模具无型芯,适合简单实心件;
空心注浆:模具带型芯,适合空心薄壁件(如管道、坩埚)。
特点:
优势:适合复杂形状、薄壁件(如异形管、腔体件),成本较低,模具(石膏模)易制作。
局限:坯体强度低(需缓慢干燥避免开裂),尺寸精度较低(石膏模易磨损),生产效率中等。
应用:实验室用坩埚、异形截面管道。
4. 注塑成型
原理:将陶瓷粉末与热塑性树脂(如聚乙烯、石蜡)混合,加热熔融后注入金属模具,冷却固化成型,脱脂(去除树脂)后烧结。
特点:
优势:可成型高精度、复杂异形件(如带小孔、凹槽的结构件),尺寸精度可达 ±0.1mm,适合批量生产。
局限:工艺复杂(需控制脱脂速率,避免坯体开裂),成本较高(金属模具昂贵)。
应用:电子连接器、精密齿轮、医疗器械部件。
5. 挤压成型
原理:将可塑性浆料(加入粘结剂后呈泥状)通过挤压机的模具口挤出,形成连续的条形、管状坯体,切割后干燥烧结。
特点:
优势:适合长条形、管状等规则截面产品(如陶瓷棒、管道),生产效率高,可连续成型。
局限:截面形状单一(受模具限制),复杂截面难以成型。
应用:陶瓷推杆、输送管道。
三、烧结工艺(关键性能提升环节)
烧结是将成型坯体在高温下加热,使颗粒间扩散、融合,形成致密结构的过程,直接影响陶瓷的强度、硬度等性能:
烧结温度:根据氧化铝含量调整,低铝陶瓷(75%)约 1400~1500℃,高铝陶瓷(99%)需 1600~1700℃。
气氛控制:通常在空气气氛中烧结(氧化铝化学性质稳定,不与氧气反应),特殊需求下(如含易氧化成分)可在惰性气氛(氮气)中进行。
升温速率:缓慢升温(5~10℃/min),避免坯体因热应力开裂;高温阶段(如 1500℃以上)保温 2~4 小时,确保颗粒充分融合。
冷却控制:缓慢冷却(尤其高铝陶瓷),减少内部应力,避免开裂。
四、后续加工工艺
烧结后的陶瓷硬度极高(莫氏硬度 9),需用特殊工具加工:
切割:金刚石砂轮片或激光切割;
打孔:金刚石钻头或超声波加工;
抛光:金刚石研磨膏抛光,可达镜面效果(Ra≤0.02μm),用于精密密封面或光学部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