氧化锆陶瓷的性能源于其晶体结构相变(纯氧化锆在不同温度下存在单斜相、四方相、立方相三种结构)但纯氧化锆在降温时会因相变产生体积膨胀(约 3-5%)导致陶瓷开裂。
氧化锆陶瓷的制备需经历 “粉体预处理→成型→烧结→后加工” 四大核心环节,工艺控制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密度、强度、精度:
1. 粉体预处理(关键前提:保证粉体质量)
原料选择:采用高纯度氧化锆粉体(纯度≥99.5%),并按比例添加稳定剂(如 3mol% 氧化钇,即 “3Y-ZrO₂”,最常用的工业型号),通过球磨(用氧化锆球避免杂质污染)实现均匀混合。
粉体改性:对混合后的粉体进行 “造粒”(添加少量粘结剂,如 PVA),制成流动性好的颗粒(粒径 50-200μm),便于后续成型时均匀填充模具,避免产品出现空洞。
2. 成型工艺(决定产品初步形状与密度)
根据产品尺寸、精度、批量需求,选择不同成型方式:
干压成型:适用于简单形状(如垫片、小尺寸轴承),将造粒后的粉体放入模具,通过液压机加压(10-30 MPa)成型,优点是效率高、成本低,缺点是复杂形状难以成型,密度均匀性较差。
等静压成型:适用于复杂形状或大尺寸产品(如陶瓷刀具、种植牙基台),将粉体装入弹性模具(如橡胶模),放入高压容器,通过液体(油或水)施加均匀压力(50-200 MPa),优点是密度均匀、产品强度高,缺点是效率较低、成本较高。
注射成型(CIM):适用于精密、复杂形状产品(如电子连接器、手表表壳),将氧化锆粉体与高分子粘结剂(如石蜡、树脂)混合制成 “喂料”,通过注射机注入模具,冷却后得到 “生坯”,再通过 “脱脂”(去除粘结剂)后烧结,优点是精度高(可达 ±0.1mm)、适合批量生产,缺点是工艺复杂、脱脂周期长。
3. 烧结工艺(核心环节:提升产品密度与强度)
脱脂(仅注射成型需要):将生坯放入脱脂炉,通过加热(100-600℃)或溶剂浸泡,去除其中的高分子粘结剂,避免烧结时粘结剂挥发导致产品开裂或变形。
烧结:将脱脂后的生坯或干压 / 等静压成型的生坯放入高温烧结炉(多为电炉或气氛炉),在1400-1600℃ 下保温数小时(具体温度和时间根据产品尺寸调整),使粉体颗粒充分扩散、融合,形成致密的陶瓷体(密度可达 6.0-6.1 g/cm³,接近理论密度的 98% 以上)。
关键控制:烧结过程需严格控制升温 / 降温速率(避免温差导致开裂),部分产品需在惰性气氛(如氮气)下烧结,防止高温下氧化或杂质污染。
4. 后加工(满足精密尺寸与表面要求)
切割 / 磨削:烧结后的陶瓷体硬度高,需用金刚石工具(如金刚石锯片、砂轮)进行切割、磨削,加工至设计尺寸(如将陶瓷棒切割成轴承环,或磨削出精密配合面)。
抛光:对表面光洁度要求高的产品(如手机后盖、光学窗口),需通过金刚石抛光液进行精细抛光,使表面粗糙度 Ra≤0.02μm,提升美观度和使用性能(如减少磨损、提高透光性)。
表面处理:部分应用需进行表面改性,如医疗植入物需进行 “喷砂”(增加表面粗糙度,提高与骨组织的结合力),或电子部件需进行 “镀膜”(如镀金属层实现导电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