氧化锆陶瓷的制备工艺是决定其性能(如强度、韧性、致密度)的关键,需经过粉末制备、成型、烧结及后续加工等多个环节,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工艺要求。
一、粉末制备工艺(核心基础)
氧化锆陶瓷的性能首先取决于原料粉末的纯度、粒径和均匀性,常用制备方法包括:
化学沉淀法
原理:将锆盐(如硝酸锆、氧氯化锆)溶液与沉淀剂(如氨水、氢氧化钠)反应,生成氢氧化锆沉淀,经洗涤、干燥、煅烧后得到氧化锆粉末。
优势:粉末纯度高(可达 99.9% 以上)、粒径细(亚微米级)、成分均匀,适合工业化量产。
关键参数:控制溶液浓度、pH 值、反应温度,避免颗粒团聚。
溶胶 - 凝胶法
原理:以有机锆化合物(如锆醇盐)为原料,在溶剂中水解形成溶胶,进一步聚合为凝胶,干燥后煅烧得到超细粉末。
优势:粉末粒径可控制在纳米级(<100nm),化学均匀性极佳,适合制备高纯度、复杂成分的陶瓷(如添加钇稳定的氧化锆)。
局限:成本较高,生产周期长,适合实验室或高端产品。
水热合成法
原理:在高温高压(通常 100-300℃、1-10MPa)的水溶液中,使锆盐直接结晶生成氧化锆粉末,无需高温煅烧。
优势:粉末颗粒形状规则(如球形)、分散性好,避免了煅烧导致的硬团聚,烧结活性高。
应用:适合制备纳米级四方相氧化锆粉末。
固相法(传统方法)
原理:将锆英砂(ZrSiO₄)与稳定剂(如 Y₂O₃)混合,高温煅烧(1500-1700℃)分解后粉碎,得到氧化锆粉末。
优势:工艺简单、成本低,适合大规模生产。
局限:粉末粒径较大(微米级)、纯度较低,性能略逊于化学法产品。
二、成型工艺(根据产品形状选择)
成型是将粉末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强度的坯体,常用方法包括:
干压成型
适用场景:形状简单的小型零件(如垫片、轴承环)。
工艺:将粉末装入模具,通过压机施加压力(10-50MPa)压制成坯体。
局限:坯体密度不均匀(边缘高、中心低),不适用于复杂结构。
等静压成型
原理:将粉末装入弹性模具,在高压容器中通过液体介质(油或水)施加各向均匀的压力(100-300MPa)。
优势:坯体密度高且均匀,适合大型或异形零件(如陶瓷刀具毛坯)。
分类:冷等静压(室温成型,应用最广)、热等静压(高温高压,用于特殊高性能材料)。
注塑成型
适用场景:形状复杂的零件(如医疗植入物、精密齿轮)。
工艺:
将氧化锆粉末与粘结剂(石蜡、树脂)混合制成流动性好的喂料;
注入金属模具,冷却后脱模得到坯体;
通过脱脂(去除粘结剂)后再烧结。
优势:尺寸精度高(可达 ±0.1mm),适合批量生产复杂结构。
** extrusion 成型(挤出成型)**
适用场景:管状、棒状等长条形零件(如陶瓷喷嘴、热电偶保护管)。
工艺:粉末与粘结剂混合成塑性泥料,通过挤出机的模具口挤出成连续坯体,切割后干燥。
三、烧结工艺(决定致密度和晶体结构)
烧结是将坯体在高温下加热,使粉末颗粒扩散、融合,形成致密陶瓷的过程,直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:
常压烧结(最常用)
工艺:在空气或惰性气氛中,以 1400-1600℃加热(保温 2-4 小时),随炉冷却。
关键参数:
升温速率:控制在 5-10℃/min,避免坯体开裂;
烧结温度:过高会导致晶粒粗大(降低韧性),过低则致密度不足(影响强度)。
适用范围:大部分工业用氧化锆陶瓷(如部分稳定氧化锆 PSZ)。
热压烧结
工艺:在烧结过程中同时施加轴向压力(10-50MPa),温度略低于常压烧结(1300-1500℃)。
优势:致密度更高(可达 99% 以上),晶粒更细小,材料强度和韧性显著提升。
局限:设备成本高,仅适合平面、块状等简单形状产品。
微波烧结
原理:利用微波直接加热坯体(内部发热),升温速度快(可达 50-100℃/min),烧结温度降低 100-200℃。
优势:晶粒细小、能耗低,适合制备纳米结构氧化锆陶瓷。
局限:对坯体形状和尺寸有要求,大规模应用受限。
四、后续加工工艺(精密化处理)
氧化锆陶瓷烧结后硬度极高(莫氏硬度 8.5),需用特殊方法加工以满足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:
磨削加工
用金刚石砂轮(树脂结合剂或金属结合剂)进行平面、外圆或内孔磨削,精度可达 ±0.001mm。
适用于轴承、密封件等对尺寸精度要求高的零件。
激光加工
利用高能激光束进行切割、打孔或雕刻,适合复杂形状或微小结构(如医疗用微孔陶瓷)。
优势:无机械应力,避免加工时开裂。
超声波加工
通过超声波振动带动磨料(金刚石微粉)冲击陶瓷表面,适合脆性材料的异形加工(如复杂型腔)。